行业新闻

生态小核桃成就强县富民大产业绿水青山助力黄龙经济“腾飞”|best365体育最新版本

2024-10-08 03:16:01
浏览次数:477
返回列表
本文摘要:“黄龙核桃甲天下”,“核桃之乡”美名扬。

“黄龙核桃甲天下”,“核桃之乡”美名扬。中秋节刚过,延安市黄龙县石堡镇磊庄村迎来了核桃丰收的季节。作为黄龙县3个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之一,果园里一颗颗饱满的核桃高挂树梢,承载着农民们一年的辛勤劳作与丰收希望。

蜿蜒而上,壁立千仞,九曲十八弯,近百里的盘山公路,已经数不清究竟拐了多少个弯。国庆前夕,长江商报记者从西安出发,驱车近4个小时,来到位于大山脚下的磊庄,探访这座黄龙县发展核桃最早、管理最好、效益最高的核桃专业示范村。

黄龙县是全国八大防护林区及陕西省五大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87%,林草覆盖率高达92%,享有陕北黄土高原上的“香格里拉”、“绿色明珠”、“黄河绿洲”、“陕西的一叶肺”等美誉。随着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提升,漫山遍野的核桃树也成了当地人民增收的好产业。核桃铺下致富路距离黄龙县城向东约5公里,沿省道214驱车10分钟不到,就到了远近闻名的磊庄村。

进到村子,一个公园一般的休闲广场就在马路边上,四周栽满了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排列整齐,旁边就是石堡镇核桃培训中心。半山坡上,一间间联排房修得整整齐齐,雪白的院墙,红色的大铁门,家家户户门口高挂着大红灯笼。长江商报记者走进“十星级文明户”廖长福的家。

庭院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墙角堆了十几袋青皮核桃,走近了还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彼时雨刚停不久,78岁的廖长福正在门口收拾柴火,连忙热情地将记者迎进屋。这是一套二室一厅的居室,进门就是客厅,一套布艺沙发倚窗而放,对面一台40多寸的液晶电视,茶几上放着满满一盆去掉青皮的核桃。

“来来来,吃吃吃,这是上午刚摘的。”老人麻利地从盆子里拣出几个核桃,用核桃夹啪啪夹碎,一一塞到记者手里。与常见的干核桃不同,去掉外面淡黄色薄膜的新鲜核桃仁呈乳白色,口感软脆香甜,吃起来完全没有油腻的感觉,也没有苦涩的味道。

与其说是干果,倒不如说更像水果。磊庄是黄龙县最早规模化种植核桃的村子,廖长福正是那批最早栽核桃树的农户之一。“村里让都种核桃,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我当时心里也没底。

”廖长福告诉记者,黄龙核桃有上千年种植历史,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前,基本都是“毛老鼠”式的自然种植,任其自生自灭,产多少是多少。那时大家关心的只有温饱问题,从来没人想过可以依靠核桃致富。廖长福家有14亩地,种的都是玉米、杂粮等农作物,两个儿子一个在外打工,一个跟他一起在家种地。1997年,村里开始广泛宣传、全面动员村民种植核桃,于是他将其中8亩地铲了,在村干部的帮助下贷款买了核桃苗,全部种上了核桃树。

“反正种粮食也不值钱,种水果又不好保存,心想试试吧,让种就种吧。”然而,核桃树种下的头一年是没收成的,由于经验不足,过了三年产量也并不乐观。那时,村民们为到底要不要继续种下去,又产生了一些分歧。

老人回忆起最初那份“彷徨”,忍不住咂吧了下嘴,不过很快,两眼就来了神。“坚持到第5年,总算盼来了!”廖长福说,那年核桃给家里带来了近2万元的收入,比过去种地那都不知道翻了几番,一家人可高兴坏了。再之后,全村都因核桃沸腾了,家家户户都种上了核桃,廖长福后来也将家里其余的地全部改种了核桃。

“核桃不打药,无公害,好存放,又好吃,还能挣钱,为啥不种?”很快,磊庄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核桃村。环境更好了,人们挣钱多了,村子也变美了。“过去生活条件真的是差得很。

”廖长福指着自己富裕的小屋告诉记者,最初家里住的是土窑洞,一下雨屋里就漏水,后来改成了砖窑旧瓦房,环境稍微好了点,但生活还是不方便,上个厕所都要跑好远。2013年,个人自筹5万,其余政府补贴,他和20多户村民一起搬进了现在住的联排房。太阳能热水器、独立卫生间、硬化院落,村民现在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廖长福用劲地夹开一个核桃,塞到嘴里,幸福地笑了:“都是它带给我的。

”乡村振兴产业旺雨天泥土湿滑,廖长福腿脚不便,于是村民郑关礼带记者到山上看核桃树。沿着曲折的山间小路一路向上爬,放眼望去,满山都是核桃园,这些果实累累、大大小小的核桃树,在这里汇成了绿色的海洋。远处的山顶上,还有一座凉亭,郑关礼说,那是专门修建的一处观景平台,用来进行产业观光。

“我们这里,只要看得见的地上,都能种核桃。”他告诉长江商报记者,磊庄村自然条件其实并不好,气温不稳定,气候差别大,春夏雨水少,反而秋收时雨多。过去,村里人多地少,耕作方式落后,长期以来,形成了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的恶性循环,村民们忙碌一年下来也只有几千块钱的收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1992年,黄龙县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核桃的政策,开始将核桃列为优势产业倾力开发。1996年,提出“一镇板栗一乡椒,全县到处栽核桃”的决策,全县的核桃产业进入到规模扩张阶段,政府把发展优质核桃作为振兴县域经济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提高到重要议事日程。磊庄抓住了这次机遇,于是在1997年成立了村核桃协会,在时任村支书及协会会长李建民的带动下,建起了磊庄第一个核桃优质示范园。从此,磊庄把核桃产业开发为本村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

2001年,黄龙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第二年,政府明确核桃产业的主导地位,进行一系列认证和参展等。磊庄再次抢抓了机遇。2003年,磊庄开始规模化种植核桃。

统一标准,统一苗木,统一管理,定期请技术人员指导,磊庄建起高标准、高质量的精品核桃园。短短几年,核桃产业就提升为磊庄村民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村民的收入逐步上升,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形成了以核桃为龙头产业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去年,中国林业网发布认定了全国第三批21个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名单,磊庄核桃基地位列其中,这也是黄龙县自2013年以来获批的第3个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过去都是村民自己种,现在大家集体种;以前什么杂果都种,现在品种都以‘香玲’为主;从前重‘量’,现在重‘质’。”代村支书王联合告诉记者,经过20多年的发展,磊庄的核桃园面积已有4800多亩,人均达到13亩之多,年产值高达540万元。

仅核桃一项产业,农民的人均收入就达到万元以上。王联合说,现在核桃产业的总规模形成了,但是如何更好地走向市场,卖出好价钱,还是一个问题。在农村电商已逐步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助推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时,磊庄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却才刚刚起步。今年7月左右,磊庄的电商平台才正式上线,而且销售成绩并不理想。

虽然早在2003年村里就成立了核桃专业合作社,但村民们销售核桃的主要方式仍是靠外面人来村里收。“会用电脑的都没几个,更别说开网店了。”王联合说,村民的文化水平限制了电商的发展,不过为了产业的发展,每个人都在一直努力。

未来培训中心将定期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同时,核桃干果、核桃油等附加产业也要一步步提上来。“下一步,还要完善存储技术,让新鲜的核桃可以储存更久。

日子总是会越来越好的。”产业扶贫的黄龙路径王联合的自信并不盲目。他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在核桃产业发展的带动下,村里目前已经基本没有贫困户了。

这两年,磊庄将村上的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工作紧密结合,在扶贫户享受兜底保障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收入,改变了兜底户只能靠国家的补贴生活这一现象。“产业的发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70岁的脱贫巩固户刘正喜因患脑梗卧病在床近十年,家中的担子全部落在体弱多病的老伴身上。由于长期看病费用较大,刘正喜家的核桃园只能交给别人看管,管理效果不好,因此生活来源基本只能靠国家的兜底保障。为了改变他家这种状况,村里经讨论后,决定将他家的核桃园交由村核桃专业合作社管理。

村里组织核桃技术培训,党员技术服务队就到他家果园进行技术管理;该翻地施肥的时候,村干部就用县农业局提供的旋耕机以及合作社的化肥,为他们家进行翻地施肥;核桃收获销售后,合作社就将销售款如数打到刘正喜的账户上,一分不少。脱贫成功的刘正喜逢人就讲:“现在我也不只靠国家养着了,村上不仅给旋耕机、化肥,又帮我管理核桃园,还把核桃款直接送到家里,我现在已经提前进入小康了!”他告诉记者,家里现在一共有11亩核桃园,今年核桃收成基本可以,收入能有1万多元。“下一步我准备再多栽树,可以增加家庭的收入,又可以美化环境。

”磊庄村核桃产业的成功发展,是黄龙县绿色发展,激活产业升级新动能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黄龙县核桃面积已累计达到28万亩,人均核桃面积8.7亩,年产量突破1.1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在精准扶贫的路上,黄龙县因地制宜,通过发展多元扶贫产业让贫困群众参与到致富产业链中,让群众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黄龙县辖5镇2乡47个行政村,总人口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万人,目前贫困发生率为0.13%。早在2015年,黄龙就已实现全县整体脱贫;全县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6946元,增长至2018年的8717元。

在陕西省2018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黄龙县取得了非贫困县序列第三名、延安市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在产业扶贫中,黄龙县按照“苹果产业抓升级、核桃产业抓加工、中蜂产业抓品牌、药材产业抓规模、特色产业促旅游、全县农业强生态”的生态农业发展思路,巩固提升苹果、核桃等长效主导产业,引导贫困群众发展中药材、蔬菜种植、中蜂养殖等短平快增收产业,构建了多元化的产业格局,筑牢了群众脱贫致富基础。2018年,黄龙县生产总值17.03亿元,人均GDP3.4万元,财政收入8596万元,分别是1952年的757倍、531倍和366倍,2014至2018年连续五年位居全市综合考核第一方阵。

黄龙实现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闭塞”走向“开放”的华丽转身。“生态先锋”的绿色崛起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地方病区、生活艰难等诸多代表落后的词语,曾是对黄龙县的评价。然而,来到今天的黄龙县,无论是漫步县城,还是游走在乡间,人们对黄龙县近年来的巨大变化,感受无疑都是强烈的。

绿水青山是黄龙的名片,也是当地群众的饭碗。改革开放40年来,黄龙依托生态优势,聚焦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以生态旅游为引领、生态农业为基础、生态工业为补充的生态产业体系。70年的艰苦奋斗,黄龙实现了从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变化,从单一的传统农业向多元化生态产业转变,从不为人知的山区小县向宜居宜业宜游的秀美小城嬗变,黄龙逐渐走出了延安,走出了陕西,走向了全国。“优质的生态资源是黄龙最大的财富,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加快黄龙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黄龙县县长李富荣说,70年来,黄龙经济社会发展快速,亲身感受到黄龙的每一点变化,他心里有感触,有感慨,也有自豪。70年来,黄龙人民从吃不上,到吃的饱、吃的好、吃的健康。窝头变成了白面馍,少油寡食变成了大鱼大肉,现如今大家追求绿色健康饮食,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自家自产自销。

“吃黄馍,吐黄水,出门碰见柳拐腿”的现象一去不复返。70年来,黄龙人民告别了土窑洞,告别了窝棚,住上了青砖瓦房,住上了混凝土平房,现如今,1191套商品房,6000套安居工程,4966个经营主体,让一半以上的黄龙城乡居民进城上楼,不但住得好,而且留的下、能发展。

70年来,黄龙人民不再为出行发愁了,泥泞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水泥路,242.97公里农村公路,213公里省道,极大地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已建成通车的青兰高速,即将建成的黄蒲、延黄、韩黄,将黄龙纳入陕北、关中、晋西“两小时经济圈”,黄龙将从过去的交通末梢转变成为交通枢纽,地缘优势和区位优势愈加明显,即将迎来另一个高速发展期。70年来,黄龙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依托优质禀赋的生态资源,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三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生产总值、城乡收入稳步提升,实现了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共生双赢,群众在生态经济全产业链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立足生态资源,举生态旗、走生态路、打生态牌,黄龙县凝聚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走出一条以绿色生态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站在新起点,我们更加自信;开启新征程,我们更有决心。

”李富荣说。(记者李璟)。


本文关键词:best365官网下载最新版本免费版,best365体育最新版本,best365·官网

本文来源:best365官网下载最新版本免费版-www.tzdhsk.com

搜索